10
Sep
2021
专访丨对话北京天华总建筑师石锴
关注建筑中的秩序、建造和态度
石锴,北京天华总建筑师,曾任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五所所长,是当时天津院最年轻的所长。石锴于2012年获得第九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也是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最年轻的获得者。
石锴及其团队在持续的设计过程中,强调工作流程与设计方法,坚持以倾听的姿态了解客户需求,希望通过好的作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关注“秩序”——在城市的维度中延续秩序、在空间中营造秩序;关注“建造”——关注空间的实现、材料的运用;关注“态度”——建筑的体验感是由建筑师的态度表达出来的。
—————— 对谈丨石锴 ——————
创意与技术融合
01
时机时机: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和天华吧。
石锴:北京天华成立至今已超过十年,是上海天华的全资子公司。在整个天华体系多个子公司中,北京天华应该是最早来到一线城市、发展最好的子公司。北京天华整体上感觉特别像上海和北京的衔接体,这也是特别吸引我的一点。
02
时机时机:我们了解到您在天华的团队核心追求的是对“秩序”“建造”“态度”的建筑解读。可否详细讲解一下您是如何在项目中落实这些工作方法和流程的。
石锴:关于秩序——建筑学很多学生都是理工科的,在高中基础教育阶段,就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最早接受的建筑教育,更多的是想找到一种有完整秩序性和理性的逻辑,平面是不是规整和城市的关系是不是契合,就是这种强烈的逻辑性和理性的秩序。记得我最早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客户,他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我们跟他汇报的所有内容一定要讲究逻辑性。但是从秩序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依然会存在不一样的理解,秩序除了理性的逻辑以外,还有内在的生长秩序。这种秩序对于一个有机体来说(我们把建筑作为有生命的有机体去看待),可能是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我们做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实践,包括我们前一段时间在北京做的关于旧鼓楼大街城市更新项目。其实项目要求秩序要符合原有的城市肌理,但同时我们又希望他能够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这种秩序是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这是在秩序阶段我们做出的考虑。
▲ 鼓楼四合院 ©北京天华
关于建造——建造其实是我们大学阶段接受的一种教育,建筑相较其他的艺术形式,是一个应用学科。随着工程技术的条件、材料包括建造工艺的发展,一定会发生一些变革。建筑建造是给人用的,所以从整体理解来说,建筑内容其实还是要符合建造性的,要有实实在在的可建设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建造是一个建筑师必备的素质。
关于态度——态度是与我最早提出的与秩序相对应的,中间加了建造。理性的逻辑思维对立面其实是感性的,我们希望建筑的理性和感性之间有很好的平衡点,最后又落到感性。无论是做建筑的人还是使用建筑的人,对于这栋建筑一定有自己的理解,这才是建筑最本质或者说最能够和人发生互动的一个点。所以建筑师的态度影响着作品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也会影响到使用它的人。我希望每个建筑师有自己对于建筑的态度,感情的认知。我觉得用以己度人的心,能更好地去做一个优质的建筑,我觉得这个是这三点里最重要的出发点。
03
时机时机:您为什么选择天华这个品牌来继续您的职业生涯?
石锴:今天天华作为一个企业品牌或者说设计公司被人认知、被人关注或者了解,大家会说天华做居住品类建筑非常强。但是我们其实并不完全只从一个品类出发,我们更希望引导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人每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居住环境中生活的,特别是疫情之后,一天有差不多超过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居住环境中生活。你的居住空间、居住体验、居住社区是什么样子,直接影响着未来的生活方式。
天华的企业文化或者说企业目标是引领城市发展,助力城市发展,站在城市的角度理解工作、客户和员工,同时引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做的是建筑,但是建筑传达给人的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是天华品牌希望在社会中留下的最重要的印记。
▲ 天华的企业文化 ©天华官网
04
时机时机:“建筑可以赋予当地社会和人民以身份”,您怎样解读这一立场?
石锴:我们希望建筑表达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的居民、客户或者说使用者更舒适。其实很多标志性建筑展现出来的不只是它突出的形体,建筑不应该那么突兀,它一定要和城市相匹配。
我去过哈迪逊公园那一片,它由全世界最大的最具雄心的私人开发商开发,有很多市民广场,活动开放自由。这一组建筑中,除了超高层建筑表达出的一种直冲云霄的雄心之外,其实它在一种更宜人的尺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空间体验,而这些不是单纯由建筑赋予的,建筑空间是属于大家的。我觉得如何看待建筑师宣传角度的问题,而不是真正使用它的问题。
05
时机时机:您做的项目中是怎样实现这种情怀的?对此,社会/当地居民的反馈是怎么样的 ,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
石锴:北京天华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叫医养团队。天华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养老化进程,我们开始为社会,为客户做适老建筑研究。到今天天华,包括天华医养这个独立公众号品牌,对于养老的关注和研究已经到了行业顶尖。
提到医养这个词,在建筑领域上显得好像非常技术流,包含很多种建造标准,很多适老化技术规程。我们现在团队同时进行的有差不多十个养老项目,我们更想做的是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和社区环境,而不是把老年人圈在里面。我们养老团队在深圳大梅沙做的一个项目特别有意思的项目,提了一个特别好的概念——嗜集(嗜好的集市),根据老年人不一样的爱好给他们创造不一样的空间,他们可以在空间里发挥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老朋友们去交流等等。
▲ 嗜集 ©天华医养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项目叫老顽童,把老年人特别有活力一面,他们更希望的鲜艳色彩和刺激的内容在设计中体现。这个项目已经建成了,无论从色彩的布置,还是从室内的装修来说,客户都很满意。老年人的微笑是对设计师最大的赞赏,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客户,或者说每一个居住在我们设计的社区中的居民都有这样的感受。他们每天面带微笑,就是对这个建筑最大的认可。
▲ 老顽童 - 南京金地仙林湖颐养公寓 ©天华医养
06
时机时机:在西方国家中,很多建筑师会选择在大学任职设计课老师,融合实践、研究与教育。您认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石锴: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们和我们说过,建筑师这个职业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的职业。国外的建筑师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社会地位匹配着相对应的社会责任。天华做的更好的一点,是从社会责任出发。天大老师尊称我们集团的总建筑师为黄校长,他非常认可天华对于人员教育,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包括社会责任培养上的贡献。
大学教育的东西叫学科,我们从事的工作叫行业,而这两个就需要一个过渡。我们希望应届生能够保留对于建筑的热情,同时逐步适应行业规则,我们会给他们过渡期,这就是我们独立孵化中心的初衷。我们希望接受过高等学科教育的优秀人才,步入社会之后能够逐步适应行业要求,同时在进行行业的设计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对建筑最初的那份热爱。
从行业上来说,做研发会更有目的性,比单纯的学校研发更实际一些,天华一直在关注与国内外院校校企联合的研究。我们和哈佛大学、同济大学都有城市更新类型的研究,北京天华和清华大学也有关于养老的校企联合的研究。我觉得这是推动行业往更学术,更健康,或者说更符合人的需求发展的一种趋势。一定要把行业和学科两方面做好衔接,我觉得我们更愿意去承担这部分责任。
▲ 与哈佛(上)、清华(下)校企合作 ©北京天华
科技为人服务
07
时机时机:您认为建筑之于城市、社会、民众的意义是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有剧烈的演变?
石锴:现在唯一发生的改变就是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去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但是它也只是手段,我相信它只是手段。我特别喜欢安腾忠雄说的一句话,“无论我们现在电脑技术多么发达,我们电脑显示器里呈现的种电脑影像有多么逼真,但是建筑的发展永远不可能取代,当你亲手去绘制素描时,你和建筑之间心灵相通的那种感觉。”建筑未来有没有可能用机器人或者AI取代人做设计工作,我觉得到目前,没有人觉得它会实现。
▲ 石锴设计手绘 ©北京天华
08
时机时机:天华在探索新技术、新工作方法论和实践中,是否有对智慧城市、未来生活等方向进行探索?韩国松岛新城是第一座以智慧城市为蓝图规划建造的城市,然而到目前为止,它只成为了一个首尔的高级住宅区。您对这个智慧城市项目的阶段性失败有什么见解?
石锴:我们现在建筑的变革,周边生活发生改变,是人追求更舒适,更便捷的需求推动的。智慧城市也好,智慧社区也好,一定会是未来的趋势。就像智能手机刚出现的时候,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用。既然是给人带来便捷的,就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如果它只能为极少的一部分人做,或者说是金字塔塔尖的那部分人做,它就没有实现的价值和意义。
▲ 贵阳中天铁路公园城市设计 ©北京天华
▲ 济南CBD城市设计 ©北京天华
智慧城市应该是普适的,能够为大家提供便捷的,这样才是具有真正社会价值的。智慧城市成为高级住宅区,那它一定不是可以被普遍发展的。我们现在有很多客户都在提智能化体系,包括金茂还有很多客户都在做这种尝试,其实它的核心不是为了让住宅显得更高级,而是让住在里面的人,生活的更便捷。我相信如果这样的出发点去做,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会认可这个品牌,认可他们的产品,所以智慧城市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天津中铁建昌道城市设计 ©北京天华
09
时机时机:随着AI、虚拟现实、区块链、互联网+等的技术快速更新,您认为科技发展给建筑行业、设计师带来怎样的冲击和思考?
石锴:首先我觉得科技是为人服务的,一定是人的需求推动了科技发展,城市更新也是因为人有更高的需求。有人会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引领人们认知,比如马斯克、乔布斯。第二建筑是有内核的,比如学术性、艺术性、建造性等等。保持内核的本质,才能凸显行业本身的价值。KK《必然》讲得很有意思,当先进的内容普世到一定程度,那另外一种被替代的东西,反而体现出意想不到的价值。比如在夜间电力照明还是罕见的新事物时,穷人只会使用蜡烛。此后到电力变得唾手可得,而且几乎免费的时候,人们的喜好快速翻转,烛光晚餐反而成为了奢侈的标志,它反而体现了比电更高的价值,哪怕是审美价值。建筑的内核,艺术价值或者说空间价值,才是行业保存下来的最核心的。
▲ 北京通州金融街·园中园 ©北京天华
建筑行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其实没有技术含量。我师傅曾经跟我说,建筑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职业,建筑物中唯一拥有技术含量的内容是电梯。建筑行业会一直存在,唯一变化的是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的人。但现在很多建筑师不再那么踏实,开始越来越浮躁了。我真的觉得建筑需要沉淀,中国的东西需要沉淀。社会和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变革,只是让人变了,建筑没有变。人变了之后质疑行业,我觉得本身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我还是对于建筑行业充满信心,并且热爱这个行业。
▲ 北京通州金融街·园中园 ©北京天华
10
时机时机:关于城市更新与科技的关系您觉得是怎么样的,对于设计师的启发是怎样的?
石锴:城市更新的核心点是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有大量老工业厂房,现在没有那么多重污染工业,我们自然而然要更新它。我觉得乡建其实也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乡建这个主题是一个大主题,城市更新的内容也是它与城市之间的一个部分。为什么这样说,第一,我要让这批人能够生活的更好,他们居住环境,居住条件都要改善。第二,既然是城市更新,一定有历史性,要保持原来的风貌、肌理,或者建造方式,至少要有东西在被传承。
▲ 北京大兴华润悦年华 ©北京天华
▲ 苏州旭辉彩园 ©北京天华
▲ 天津万科怡园 ©北京天华
现在我们国家整体的经济环境,经济条件有改善,至少在我们这一代希望把能保留的东西尽量保留下来,哪怕只是一座山。改善的方式绝对不是传统的大拆大建,一定要符合这个地区特有的城市肌理或者说乡村肌理。站在纯粹学术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可能国家站在更高的政治角度),我们保存的不是房子而是历史。
平心静气 上下求索
11
时机时机:北京天华在未来的发展您希望是怎样?
石锴:北京天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更关注使用建筑的人,关注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个是引领,或者说是能够指引我们继续去完善设计管理,设计工作,甚至设计创造的出发点。如果天华一直关注这种生活方式,关注着整个城市尺度,我相信天华成为世界一流的设计公司的目标肯定能实现。
▲ 北京天华办公区 ©北京天华
12
时机时机: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您希望他们能有什么样的品质?
石锴:我觉得对于他们去提一些具体的要求,本身就不符合于建筑师这个职业,建筑师应该是个性的。建筑是没有门槛的,你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画的每一笔,设计的每栋房子有自己的理解,才能够让客户更好地理解。
我特别喜欢柯布西耶的一句话:创造就是平心静气,上下求索。要想找到建筑中值得追求的那一部分,就要平下心来。现在平面媒体比较发达,信息量也非常大,经常会出现一些网红,爆炸性的、标新立异的建筑。越是这种环境越要平心静气踏下心来。但是平心静气踏下心来不是让你什么也不干,而是让你脚踏实地的去干。年轻人可以犯错,犯错改了就行,所以有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
虽然这句话是勒柯布西耶六几年说的,但是放到今天,我觉得和我们的时代仍然有很高的匹配度。互联网App等工具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更新。腾讯的最重要的产品观,就是要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你得先行动,行动中可以去调整改变。这八个字送给我自己,也送给所有愿意把建筑当成终身职业的年轻人。
▲ 北京天华十周年 ©北京天华
以上内容来源于时机时机,作者时机时机
主编:田宁
采访人:Alex,der媒体部
统筹:田宁,Alex
拍摄:der媒体部
视频:田宁,苍
实录校对:Kelly,Alex
宣传:der媒体部
完整图文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MjFDHD1FRckUYHodP1Hhg